柳工近五年主营业务收入近1000亿元,五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30亿元,持续保持3%以上的研发投入强度,2020年达到3.23%,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56.64%。
对于这点,张宪亮并不抱怨。处理过的疑难问题都记在心里,专注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。
(文章来源:XCMG徐工挖机)。但极高的响应度,也意味着要牺牲掉大量的休息时间。初见张宪亮时,他正在处理一通故障咨询电话,电话刚一挂断,他就立刻起身收拾东西,准备赶往客户的工地。积极响应公司号召,完成学历提升计划,工作之余深入钻研电器专业知识。服务标兵、银牌内训师,一本本荣誉证书上,镌刻着他在团队能力提升上的责任与担当。
徐工挖机金牌服务工程师张宪亮 在徐工,从普通服务工程师到快反工程师的晋升,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。15分钟响应,两小时到达,一天内完工的服务金标准,时时刻刻都印在他的心中。因为电网在现代战争中是最脆弱的东西。
现在我们城市里土地很贵,好多人为了拿国家补贴就在郊外搞一个充电站,但是买一辆车如果开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充电站,你会买吗?现在,中国已建成的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平均只有4%左右,其中充电桩铺设最多的北京、上海,使用率仅为1.8%、1.5%。早些年硝酸铵、磷酸铵强酸弱碱,氨被吸收,酸流到土壤里面,把土壤中的细菌杀死,引起大面积的土地板结。我先讲一些数据和事实 据统计,2020年,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3亿吨(大约是102亿吨到108亿吨,我选了103这个中间的数字),其中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排放达到95亿吨,另外一部分是各种小的,比如沼气、生物质,还有一些其他的排放。为什么靠电动车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问题?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,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,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。
但直到今天,风能、太阳能与煤电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。假设我们的油箱都是1立方米,每种能源蕴含的能量密度大小,也就决定了汽车能跑的距离远近。
第三点,为什么人类的第一条流水线是福特的流水线?内燃发动机是机械的东西,造一台很贵,但当一条流水线造出100万台的时候,每台的成本会极大降低。现在一条大船可以拉30万吨,大概是4亿升。枪的机械原理其实很简单,但是你要说火药发明后就可以预测肯定会发明枪,那就错得离谱了。那么既然它悬浮到空气中下不来,我们就让它悬浮到水里面造成类似黑色牛奶的燃料。
什么原因?太贵了,要是便宜的话他们早就改用太阳能、风能制氢了。2017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.6亿公顷,平均化肥施用强度为352公斤/公顷,福建、海南、北京、广东等省市分别为751公斤/公顷、724公斤/公顷、707公斤/公顷、611公斤/公顷。氢能有它的好处,发电效率高,能降低对石油的依赖,排放的是水蒸气,而且大规模量产后成本能下来。为什么甲醇可能成为最好的储氢载体? 如果今后真正想实现碳中和,并且太阳能、风能可以卖碳税的时候,可以把风能、太阳能和煤结合制出比较便宜的甲醇,通过车载甲醇制氢并与燃料电池系统集成,这就比直接燃烧的发动机效率高。
能效永远要提高,提高能效也很对,也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减碳路线。(图5) 图5 微矿分离技术效果示意 当清洁固体燃料CSF产量达到25万吨时,我们每年碳排放大约69.5万吨,根据治理的面积大约可以吸回来20.8万吨,在施用土壤矿物改良剂SRA条件下,可以吸回来48.7万吨、61.9万吨,甚至74.9万吨。
一方面可以让现有的煤化工实现净零碳排放,另一方面是通过太阳能、风能、核能电解水制备绿氢和氧气,合成气不经水汽变换,大大降低煤制甲醇的二氧化碳排放。液体的好处在于,使用泵和管道就能装船,不需要人工。
内燃机驱动只要电池足够大,够我的手机用就行了。我曾经在UTC-壳牌合资公司工作,美国宇宙飞船的燃料电池就是联合技术公司生产的。我说,只要别拿挣钱衡量我,你给我钱我来玩技术。那么我们看看,未来十年,中国整个二氧化碳驱油消耗量大概是600多万吨,我们一年的排放是103亿吨。机制问题在中央大力推动碳中和的背景下是可以解决的,但技术问题,不容易解决。如果继续增加风能、太阳能,同时大规模储能问题解决不了,只能废弃更多。
燃料电池汽车,也就是我们说的氢能汽车,为什么没有产业化?最根本的原因是氢气不适合于作为大众你我共有的能源载体。第二,氢气高压会有一个问题,氢气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小的分子,最小的分子就意味着最容易泄露,长期储存是问题。
但是西部再保水,大太阳晒还是长不出来,怎么办?有了太阳能板,底下的挥发减少了,就可以种东西。把碳打到地下埋藏,我回国前在GE曾经做过这个事情。
结果到2012年短短12年的时间,从12亿吨飙升到36亿吨,这是一个天量,当然也伴随着碳排放。第一,氢气是体积能量密度最小的东西,我们要求是越大越好。
页岩气革命让世界上突然发现了上百年用不完的天然气,也使得天然气从17美元/百万英热单位狂降到1.5美元,现在平盘到3美元左右。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正在致力于推动这一块短板的开发,因为真正的决策最后是要依靠数据的,要科研人员花大量的时间把数学模型一点点建起来,并不断地调整,最后能够跟现实的数据对上去,用这些模型的预测数字做未来的决策,这叫数据决策,这是我们要提倡的一种文化。第五个误区是认为通过提高能效可以显著降低工业流程、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,就可以实现碳中和。当时,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陈十一院士邀请我去南方科技大学,就这样几年前我就来到了深圳。
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大家需要清楚,这也是为什么我冬天到加拿大那些靠近北极的镇子去看,那里没有电网、天然气网,只有一个加油站,一罐汽油、一罐柴油拉过来就可以生产了。汽车有压舱钢板,轮船有压舱水,这个能源略微重一点对汽车、轮船的影响不大,但油箱不能无穷大。
碳中和很热,大家都在谈,但真正做这一方面研究的人不多。今天,在深圳买一辆电动车,连广州都不敢跑一趟。
这个假设太大了,因为自铅酸电池发明至今一百多年来,人类花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研究储能,可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/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/立方米,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改变。另一方面,全世界只有大约13%的石油就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,剩下的大约87%的石油都是被烧掉的。
他跟我说,我做阿波罗登月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挣钱,但事实上我们阿波罗登月开发的技术后来在各个领域用上了,现在有尼桑给我们钱,只要把技术做到极限,最后也能在其他领域有用。再后来,我决定出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。所以一方面是甲醇制氢的成本低了。用风能、太阳能制氢不是不可以做,只是缺乏经济性。
我记得2003年,小布什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演讲时说,他会宣布一个计划,美国能源部花多少亿美元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,15年后每一个美国人开的车后边排放的都是水蒸气。很多人在这块有一个误区,甚至媒体渲染说氢气是人类的终极能源,这句话是不严谨的。
第五,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,然后做分布式的发电。所以,约92%的排放是以上这三个产生的。
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化肥厂、炼油厂都要大量的氢气,但是有一个化肥厂、炼油厂是靠太阳能、风能制氢、制化肥吗?没有。2005年,如果我们预测到会发生页岩气革命,就不会花28亿美元建零污染火电厂。